首页>税收宣传>在线税刊
探访怀朔古镇
来源:包头市国家税务局
发布时间:2016-11-07 15:36
 
      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城东北方向35公里处有一座古城,城垣明显,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周长有4667米,古城面积为1.6平方公里。在古城内曾发现了一座北魏时期的佛教殿堂遗址—-“土窑”,出土了全国罕见的泥塑佛像,并有铜菩萨塑像、石臼、陶罐等大量北魏时代的文物。据考古专家考证,该古城就是北魏时期北方六镇之首的怀朔镇古城遗址。
      遥想公元4世纪,彪悍强劲的拓跋鲜卑族,一路从大兴安岭深处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迁徙走来,不断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一带。公元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北魏政权。与此同时,在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也崛起了一个强大的部落——柔然。为消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在北魏前期的七八十年间,北魏曾多次出兵北讨柔然。
      公元433年,北魏沿阴山以北,设置了著名的边防六镇。据《北史》记载:“魏主焘破蠕蠕,列置降人于漠南,东至濡原,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分为六镇,曰武川、曰抚冥、曰怀朔、曰怀荒、曰柔玄、曰御夷。”《魏书》记载:“延和二年,北魏置怀朔镇”,即太武帝拓跋焘在433年置怀朔镇。而《北史》记载:“广阳王元渊曾说‘道武帝昔皇始(道武帝年号,396~398)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 ,这说明在433年正式置怀朔镇之前约40年道武帝的昔皇年间,六镇已经有重兵把守。
      北魏边镇大约在道武帝时代已初具规模,当时统称为“北镇”,有的镇还没有固定治所。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魏太武帝拓跋焘调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在东起上谷(今北京延庆),西至今山西河曲一带大规模修筑边防工程。太和十八年(494)七月,孝文帝巡视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下诏六镇及御夷城人,年满八十以上而无子孙兄弟,终身给其廪粟;七十以上家贫者,各赐粟十斛。“六镇”之称,始见于记载。
      北魏为保卫国都盛乐和金陵(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398年,北魏迁都至此),在北方陆续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国防六镇。六镇西起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东至河北省张北县,均匀的分布在古长城沿线,六镇是连接中原与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承载着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功能。其中,古怀朔镇被史家看作是北魏之咽喉或六镇之首,在政治、军事、经济来往方面作用重大。
      古怀朔镇坐落在阴山山脉与蒙古高原过渡地带一片开阔的原野上,在大青山后,南面经昆都仑沟进入山前,北面可通至山后的草原地带,是北魏时期南北交通的咽喉,在北魏与柔然的战争冲突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既可屯兵防范柔然等外敌入侵,又可发挥农业生产的基地效应。因其扼守石门古道北端,古怀朔镇自古便是漠南军事重镇,是中古时期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必争之地,也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融合之地。也难怪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固阳考察时,曾将怀朔古镇与固阳境内的秦长城喻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个大脚印。
      古怀朔镇管辖范围较大,统领五郡十三县;镇将权力较大,除统领怀朔古镇的军事外,还统领沃野、武川两镇的军事。城垣依地势而筑,古城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200米。现城墙已倒塌,残高1米—1.5米,城墙上还加筑有马面。南北两墙都不呈直线,南墙两侧向内折很多,因此,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的五边形。城内西北角加筑有子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南角有一佛寺遗址。现今还能看到东、南、北三门。在东、南、北三门内,都有街道通至城内,南街与东街在城中心会合,形成丁字街;北街与东街又在其东会合,形成又一处丁字街。古城南现有三眼古井遗迹。 在怀朔镇遗址以北,发现20余座北魏墓葬,这些墓葬封土略高于地表。在怀朔镇遗址以南5公里处的油匠渠也发现有北魏墓葬。在土右旗萨拉齐旧城以北2公里处也曾发掘出建于孝文帝太和三年(479年)的一处墓葬,出土了墓志砖,上铭“廉凉州妻姚齐姬墓”。
      古怀朔镇西北有一处肥沃、平整的土地,有山有水,适宜耕种。北魏有关史书记载此地名为“无结山土若奚泉”。这里是柔然国主(蠕蠕王)阿那瓌(gui)国王避难的地方。
      据史载,阿那瓌任柔然国主(蠕蠕王)后不久,公元520年12月,阿那瓌因为内争被迫投降北魏,北魏迎之于洛阳(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场面宏大。之后群臣廷议,将之封放于柔然与魏之边境,即怀朔镇之北,供以粮米。阿那瓌王在此居住曾经乞粟谷以耕种,但不久背叛前言,不但掠夺财物,还扣押北魏使者。当魏帝恼怒后派大将军李崇等率十万骑出塞反击,却追击三千里无果而还。阿那瓌从正光元年轻骑南走归魏至怀朔,正光四年到入塞寇抄后远遁塞外,在怀朔前后生活近四年。
      北魏设置怀朔镇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献文帝经常亲自带兵主动向柔然进攻。除战事外,公元494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陪同北魏孝文帝还专门来古怀朔镇巡视过。
      公元523年,由于北魏朝廷日渐腐化,造成了影响巨大的北方“六镇起义”。后历经战乱,古怀朔镇很快成了荒无人烟之地。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7年),朔州内迁,古怀朔镇废弃。
      怀朔镇古城从建立到废弃整整存在了一个世纪,期间经历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并与许多著名历史事件相关联。据包头市文物工作者研究,花木兰曾在这里替父从军。此外,从这里还走出了高欢、高洋、侯景三代皇帝。
      高欢,字贺六浑,公元496年出生在怀朔镇。公元525年,他和好友一起参加了北方六镇杜洛周领导的起义军,不久投奔葛荣起义军,后又投奔塞北秀容川契胡酋长尔朱荣,公元532年,与尔朱荣反目,在邺城(今河北临漳)一战,尔朱荣大败,高欢入洛阳杀废帝元郎,立孝武帝,自封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等。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高欢控制东魏。公元547年,高欢病逝,享年52岁,后葬于邺城。其后,高欢之子高洋逼东魏孝静帝让位,建立北齐王朝,高欢被谥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鲜卑化羯人。侯景先投尔朱荣,后加入高欢帐下,高欢死后又叛变投靠南梁。公元551年,侯景再叛变南梁自立为帝,国号汉,改元太始。公元552年,他被陈霸先、王增辩所击败,侯景企图逃亡,但被部下杀害。侯景的叛乱给长江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破坏,六朝古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使南朝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
      怀朔镇古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北魏古城遗址。虽然经历了1580多年历史,但仍可从遗迹中看出当年宏伟的气势。前几年,固阳县文物普查队还在怀朔镇新发现多幅岩画和一处商号遗址。岩画位于怀朔镇后二圈村东约1公里的山梁顶上,当地人称该山梁为“十二生肖”山梁。岩画分布在相邻的6块岩石上,每块岩石高约3米,面积大小不等,画面内容有鹿、马、狗、蛇、龙等,刻画时间还需进一步考证。商号遗址位于怀朔镇东补号村北约1公里,原名大盛魁福胜太分号,遗址为坐西朝东的一排6间石砌窑洞,保存较好,由南向北第2间和第3间的墙壁有门相通,第3间靠近窑洞口处有一土炕,第4、5、6间墙壁也有门相通,第6间(最北边的一间)北墙向外设有一门。在窑洞前有两个成台阶状的大平台,靠近窑洞一侧较高。平台左右两侧有石砌院墙基址,宽0.8米,残高0.2-0.3米。
      据当地村民讲,当年这里生意兴隆,开办了油坊、缸坊、酒坊等,养了大量牛、马、骆驼、羊。后二圈岩画的发现,是固阳县继秦长城岩画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填补了该县除长城以外无岩画的空白;大盛魁福胜太分号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怀朔古镇清代商业活动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古怀朔镇对于研究北魏军事设置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怀朔镇古城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6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当地的朋友介绍,固阳县正计划复原怀朔古镇。复原后的怀朔古镇,占地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内容包括四面城墙、城门、皇帝宫殿、贵族豪宅、兵营、寺庙、商业街、民俗大院等,还将建设一座博物馆,收藏、存放北魏时期的有关文物。同时,还将推出蹴鞠、朝拜皇帝仪式、民间庙会等游乐活动,古镇的开发具有良好的人文价值和经济效益。不久,这座古镇将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边塞文化、独特的草原风光,成为我们探寻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追忆大漠历史风云的好去处!
 
 
  • 附件下载: